首页 > 堵河文苑
她是一扇窗——我与《今日竹山》的别样情怀
发布时间: 2018-12-03 16:14 来源: 编辑:贺荣靖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陆龙和
每当我走进书房,看到书柜中那一摞摞收集整理归档的《竹山报》和《今日竹山》时,不禁思绪万千,情怀难以释放。

1991年秋,我初中毕业回到了家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那时农村里生活十分单调,就是吃饭、劳动、睡觉。
那时,父亲是村上的一名民办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不知父亲从哪里带回来一张《竹山报》。父亲知道我喜欢阅读,吃饭的时候父亲把报纸递给我说,抽空多看看,报纸也许比那些武侠小说好看多了。我接过报纸,顾不上吃饭,尽管是一张几乎揉皱了的报纸,但我仍如获至宝,连忙看起来。到晚上,我把报纸放在我枕头下,好好保管着。
这份散发着墨香的小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我初中毕业后第一次接触到的真正“精神食粮”。通过看报学习,我不仅懂得了党的方针政策,明确了形势任务,学得了各种知识,而且充实了生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此后,《竹山报》成了我人生中的必须。初中毕业在家劳作的两年期间,我一直坚持想方设法到村小、村委会、村干部家里找报纸看,除了劳作就是看报,雷打不动。从《竹山报》一、二版刊登的县内动态“大文章”,到副刊刊登的散文、随笔“小文章”,我都要细细品读。通过这份报纸我对竹山的状况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也常常能在报纸上面看到身边的点滴事情变成了文字。报看的多了,我就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在《竹山报》上面发表点“豆腐块”文章。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1992年秋,我回到田家中学复读一年,打算报考十堰市农校。再次回到中学后,我拼起命来学习,想把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恨不得半年把它补回来。很幸运的是,在复读期间,时任田家中学校长的易世华和初三年级班主任李家森老师对我十分关照,看我喜欢阅读和作文,除了送我自费订阅的学习报以外,还每次把《竹山报》《郧阳报》给我看。学习之余,我把老家金鱼村种植杉树为村小学添置课桌凳一事写成“新闻”,第一次向《竹山报》和《郧阳报》投稿。让我感到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新闻稿件在一周后真的见报了!《竹山报》和《郧阳报》都采用了该消息,虽然只有短短的不足50个字的“简讯”,但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了铅字。老师、同学都看到了这则“新闻”,就连村上的干部事后也知道了这件“天大的喜讯”。那时呀,别提我有多高兴。
这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复读期间和我后来考取市农校期间,我坚持练笔,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新闻,总是往报社投稿。特别是每次寒暑假回到农村老家,农村的那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生的社会事件,让我总是有点激动和想写的冲动,恨不得把每一天的变化都写下来,宣传出去。刚开始的投稿并不顺利,总觉得有好多事、好多人能写,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幸运的是,我在读中专期间,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不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学及通讯员培训班,学习了消息、通讯的写作方法和摄影技巧,同时通过不断练习,慢慢地也开始写的有点模样了。再后来,我很荣幸的当上了校报副主编,学校的动态也通过校报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这开始,我也真正和新闻及文学结下了一份缘分,写作和投稿成了一份充满乐趣的事情。

1996年7月,我中专毕业。当年12月,我被分配到县农业局办公室工作,这以后从事办公室工作20余年里,《竹山报》(2003年改为<今日竹山>)一直与我风雨相伴。
在县农业局工作期间,是我结识《竹山报》报最为深情的一段时光。自从1997年正月开始,上班后第一篇稿子被竹山报采用后,时任县农业局长杨寿国就鼓励我多向报社投稿。不久后,又发展我为竹山报通讯员。参加工作第一篇稿子刊登后,我一发不可收,写新闻、写通讯、写随笔、写散文、写小小说,几天一篇,甚至一天能写五六篇,投给《竹山报》。到年底一算,竟然被《竹山报》采用了50多篇。到第二年、第三年,我的个人用稿量超过了报社记者采稿数量。时任竹山报社社长邵义龙曾经笑着给我说,能不能压一压我的稿子量。呵,我都记不得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啦。
从此,我如痴如醉地迷恋上了笔耕,爱好了新闻写作,积极向《竹山报》《十堰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科技报》《农民日报》等报刊投稿。
2003年4月,我调到县经信局办公室工作后,我把工作和写稿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工作写稿两不误。期间,我的信息宣传工作,多次受到市、县表扬;新闻写稿和信息创作,进入黄金期,数多质好,一篇篇的稿子不断见于报端。后来,因工作原因,我先后又换了两个单位,対于爱好新闻写作的我,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更是如鱼得水。积极工作,发奋写稿,新闻写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期,数量之丰,上稿率之高,从来未有。一连十余年,我成为了《今日竹山》等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所写稿件被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所采用。
一份报纸,一个梦想。报纸助我成长,我的梦想也在高高飞翔。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采写的新闻稿子,共被《竹山报》《今日竹山》等采用了1000多篇,曾10余次被评为党报优秀通讯员和党务政务信息优秀工作者,受到了市、县的表彰。我曾经凭借写作上的优势,被组织提拔为副科级,于2016年加入县作家协会,2017年加入市作协,成为一名作协会员。

由于长期接触报纸和爱好写作的缘故,我从十几年前就爱上了收藏竹山报的习惯。从报上剪贴自己的每一篇报道开始,到剪贴每一篇文学作品和一篇篇动人的文章,甚至一段段优美的语句、华丽的辞藻、适宜的言论等,我爱上了报纸收藏。截止到目前,经我收藏的《竹山报》和后来的《今日竹山》就多达几十本,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直到2017年底的每一年的竹山报合订本,在我书柜里几乎都能找到。
2003年,《竹山报》改为《今日竹山》杂志,并创办了今日竹山网站。无论是专题报道,还是民生新闻,还是文化副刊,每道菜品都有滋有味;编辑记者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思想新颖、服务高效,积极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常态,久而久之,我的思维与文笔自然得到锤炼,心里是满满的感谢。
与此同时,《竹山报》也在一批又一批办报人的努力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经历了黑白版面——套红版面——彩页版面的华丽转变,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向社会展现了竹山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和艰难历程。
近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家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纸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传统的纸媒日渐式微。相对于这种“快餐化”的阅读方式,我更喜欢拿起一份报纸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寻找作者寄托的情感和信念。
如今我对于竹山报的情怀依然浓厚,这份报纸承载了一批又一批办报人的梦想和希望,更承载了竹山报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时我也欣喜的看到这种精神正通过今日竹山网站、电子月刊、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从看报,到写稿,再到收藏。不知不觉中,我与《竹山报》走过了27个春秋。是她,用尺余见方的娇小身躯,记录了坚毅豪迈的堵河儿女多彩人生,见证了规模渐扩的竹山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无数添瓦加砖筑大厦、万丈高楼平地起的精彩故事;记录了无数别妻离子、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也记录了无数振奋人心的竹山经济社会发展卓越成果和辉煌篇章……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也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已是人到中年,回顾往事历历在目,幸有《竹山报》、《今日竹山》和今日竹山网站相伴,一起成长,共同见证今日竹山走过的成长之路。
她是一扇窗,展示了堵河儿女搏击市场大潮的雄姿;她是一首诗,记载着竹山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征程上谱写下的华章。
2003年-2018年,15年,是一座丰碑,更是长途跋涉中一个新的起点。我愿用一如既往的深情,当好她的传播者和耕耘者,用更高的热情和更好的作品为她添光加彩!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