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仰望星空,致敬荆楚英烈
发布时间: 2018-04-05 11:54 来源: 编辑:岳文静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清明时节,让我们放下喧嚣,与历史来一次仰望星空的时空对话。
这是铭记与缅怀。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数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这是致敬与传承。
英雄烈士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荆楚大地多豪杰,英烈模范星汉灿烂。
施洋、吴光浩、何功伟、周国知、胡钦春……湖北日报传媒记者在清明前夕分赴5位湖北籍英烈的故乡,追寻英烈足迹,感受英烈精神。
他们是荆楚英烈的代表,这个伟大群体迸发出的时代光芒,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精神图腾。
【竹山】劳工律师施洋——
八仙桌为证,英烈精神永不褪色
1.jpg
图为:位于武昌的施洋烈士陵园。
【英烈故事】施洋,近代工人运动领袖,劳工律师,1889年6月13日出生于竹山。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武昌学生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施洋挺身而出,为学生奔走。施洋先后参与组织了多起工人大罢工,担任武汉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法律顾问,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施洋在武汉被反动军阀杀害。
2.jpg
图为:竹山施洋烈士纪念馆里,孩子们聚精会神参观。
他,是鄂西北秦巴山区走出的劳工律师。
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在武汉参与领导了十多次罢工斗争。
面对军阀的枪口,他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施洋,一位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
在武汉市武珞路丁字桥公交站旁,闹市中有一片宁静天地——施洋烈士陵园。
清明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到此探访。许多市民自发前来瞻仰、纪念英烈,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十余名大一学生,正拿着扫帚清扫落叶。
站在陵园里的施洋烈士纪念碑前,仿佛还能听到那晚,施洋在刑场上喊出的那句: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


 


竹山,施洋的故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着竹山县城向西寻访。在麻将渡镇桂花树村施家湾的一个院落,一处外墙被几根木头顶住的土坯房,显得与院内其他两栋私房格格不入。
土坯房里共有三间房,“施洋就是在这间房里出生的。原来旁边还有间四合院,后来被军阀派人来烧了三次,没留住。”57岁的院内居民施玉红,指着土坯房左侧小房里的一张木床说着,床头还有个简易的床头柜,“这是施洋故居仅存的两个老物件了,其他大多在施洋的后人那里。”
3.jpg
图为:施琳琅(右)接受记者采访。
距离麻家渡镇不远的宝丰镇老街上,有一个烈士之家,施洋的外孙、65岁的施琳琅和老伴梁仕云住在这里。
这是一间四合院,里屋正中间一张八仙桌,旁边放着几把椅子,墙上挂满了施洋及其家人的照片。
桌面的黑色油漆已有些许脱落,用手摸摸,很干净。
“我每天都要擦这张桌子。”梁仕云一边说着,一边递上茶水。
“这个烈士之家,是解放后政府按照我外婆的意愿设置的,这间屋里的东西,也大多是从老屋搬来的。那张八仙桌,是我外公用过的,平时家里人吃饭,都不会用这张桌子。”施琳琅用手抚摸着桌面,眼角渐渐湿润起来。
施琳琅对于外公的印象,大都是通过外婆了解。“外婆说,外公小时候,家里连桐油都买不起,上课也是在教室外旁听。冬天没鞋穿,他就在脚底下放几根木棍,来回摩擦取暖,真的很不容易。”
在家乡上学被取消入学资格,施洋决定赴外地求学。他先考入郧阳府立农业学堂,带着乡亲种桑养蚕。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背上行囊,来到省城,考入湖北警察学校和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成为一名律师。
瓜皮帽、长布衫、文明杖,是我们对施洋最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记者却看到了一张施洋穿西装的照片。
“当时律师外出也都是穿西装,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建议下,外公改穿长布衫,就是为了拉近和劳工的距离。”施琳琅说。
如今,竹山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施家湾的施家子孙们,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在施洋烈士纪念馆里,施洋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在这里参观,稚嫩的脸庞,专注的眼神,给人无限的希望。
千里之外的江城,花楼街皮业巷的施洋旧居,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已变成高楼大厦。武汉,“每天都不一样”。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印记会渐渐被抹去,但英烈的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武汉市黄陂区】革命先驱吴光浩——
浩气长存,一门两忠烈
4.jpg
图为:吴先和在吴光浩烈士墓前讲述伯父的革命故事。
【英烈故事】吴光浩,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906年出生于武汉黄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副总指挥。1928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军长兼第31师师长,指挥所部多次战胜国民党军围攻。1929年5月,受命赴商城领导起义,途径罗田县滕家堡时遭敌伏击,英勇牺牲,年仅23岁。
5.jpg
图为:吴先诚(右一)、吴先和(右二)和吴光荣烈士侄子吴所新(左一)。
吴光浩烈士牺牲已近90年,但他的英名在家乡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仍是家喻户晓。
“这里的人都知道他,我带你们去!”3月29日上午,一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要去寻访吴光浩烈士陵园和烈士后人,王家河街三合店管片总支部书记吴三华自告奋勇给我们带路。
驱车来到烈士故里蔡吴湾,村口的小山坡上就是吴光浩烈士陵园。陵园不大,约300多平方米,但庄严肃穆,干净整洁。青松翠柏掩映下,吴光浩烈士墓静静伫立,上半部分的花岗岩上镶有烈士的半身浮雕像,依稀可见烈士当年的英姿。下半部分的黑色大理石石碑上镌刻着烈士生平。看到“牺牲时年仅23岁”,在场每个人无不为之惋惜。
“四伯在黄陂前川中学读书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吴光浩的侄子、82岁的吴先和老人闻讯而来,为我们讲述伯父的故事。他介绍,吴家兄妹共8人,吴光浩排行老四,自己的父亲是老五。尽管和四伯从未谋面,但从小就听父辈讲他的故事,“为了一心闹革命,四伯没有听父母的安排结婚,而是偷偷溜走去领导黄麻起义,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视频:吴光浩旧居。

吴先和说,尽管伯父很早就牺牲了,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解放初期,政府就给他们家颁发了“烈士家属”的牌匾,1975年还专门修建了烈士陵园,以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红军将领。2002年,吴光浩烈士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到清明节,我们兄弟几个都会来给四伯扫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每年也有学生集体来到墓前缅怀四伯。”吴先和指着陵园门口挂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说。
在陵园里还并排建有一座吴光荣烈士墓。“吴光荣是吴光浩的堂兄,中共黄陂县委第一任书记,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于汉口。”吴先和说,吴家一门两忠烈,作为后人,这段家史让他们深感自豪。
距烈士陵园仅50余米的地方,住着吴先和的堂弟、72岁的吴先诚老人。走进吴家,只见堂屋的正墙上,就挂着一幅吴光浩的遗像。仔细端详,吴先诚跟伯父吴光浩神情相貌竟颇有几分相似。他介绍,听长辈说,四伯从小文武双全,爱打抱不平,乡亲们都很喜欢他。讲完,他从里屋捧出一根约50厘米长的木棒说:“这是四伯年少时在家习武用的袖棍,也是他唯一的遗物。虽然四伯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他忠厚正直的品格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直深受后辈敬仰,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在吴先和带领下,我们来到“吴光浩烈士旧居”参观。这是一座当年的木制老屋。在其周围,村民建起了一座座新楼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在上级部门帮扶下,蔡吴湾所在的青云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建设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5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吴三华介绍,下一步村里还要清理塘堰、增建太阳能路灯、修建公厕、植树绿化,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让村庄美起来、亮起来、绿起来。
“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好,四伯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很欣慰!”吴先和说。
【咸宁市咸安区】青年楷模何功伟——
握笔为剑,家国情怀满乾坤
6.jpg
图为:何功伟纪念园。
【英烈故事】何功伟,1915年出生于湖北咸宁。1936年参加全国学联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受派遣先后到鄂南、鄂西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历任鄂南特委书记、湘鄂西区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在恩施不幸被捕,狱中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当年11月17日英勇就义。


 


视频:桂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剑介绍何功伟故居。
距离26岁生日还有4天,他拖着沉重的脚镣,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
“忠贞那惜头颅掷,含笑刑场典范留”。当时中共中央青委为他写下挽联:努力解放事业而遭杀害乃整个民族创痛;坚持革命立场至于殉节是全体青年楷模。
铮铮忠骨,长埋恩施五峰山。在何功伟的家乡——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也有一座何功伟烈士纪念园。
清明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探访。
烈士雕像前摆放的花篮,寄托着人们的无限哀思。绿树花草掩映中,数十块斑驳的碑刻,书写着各界人士对他的纪念,记录下他以笔为剑的英勇抗争。
8.jpg
图为:何功伟中学的学生在功伟书室阅读。
“……国耻终当洗。救国救民才能救自己,责任全在我和你。”长期研究何功伟事迹的桂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剑指着“狱中为杨齐发写的识字课文”介绍,身陷囹圄的何功伟面对严刑拷打没有屈服,敌人十多次请他的亲属劝降也未得逞。他赋诗填词,谱写《狱中歌声》,鼓舞战友,激励自己,“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
细读那一块块清晰或已模糊的雕刻文字,仍能感受到天地间一股浩然正气。
“儿之所以始终忍心背弃大人养育之恩,割断妻子之爱,每顾而不悔者,实不愿背弃大多数人之永久利益以换取吾一家之幸福也。”“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身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在给父亲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7.jpg
图为:何功伟写给妻子的信。
他在写给妻子许云的诀别书中说,“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们,加倍的努力吧!把革命红旗举得更高。好好地教养我们的后代,好继续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
让我们告慰先烈——
不远处的何功伟中学,在何功伟后人捐建的功伟书屋里,孩子们正在认真阅读。12岁的刘玉妍,从小学起学校就每年组织为烈士扫墓。校长冯罩保说,从柏墩村走出的宜昌企业家何文忠,累计捐献60余万元丰富藏书、修缮教学楼。
让我们告慰先烈——
作为中国桂花之乡,咸安桂花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桂花镇副镇长张建伟介绍,镇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桂花苗木,有300余家电商,仅线上交易额每年可达2亿元。
让我们告慰先烈——
数十年来,村里公路修了一遍又一遍,乡亲们的房屋从青砖红瓦变成了气派小洋楼,已历百年风雨的何功伟故居仍作为英烈精神的见证伫立在村头。柏墩村13组63岁的农民何业家说,从小听着何功伟的故事长大,这栋房子虽老旧,意义很特殊。
踏入那穿斗式木构架的堂屋,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仿佛聆听到“少小曾怀国难忧”的读书声,定格在历史里的那些画面化作永恒。
【宣恩】为民模范周国知——
你的乡亲们,已经过上了好日子
【英烈故事】周国知,生前是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先后担任原椿木营区后坝乡人武部长、乡长、椿木营区(后改乡)计生办主任等职,1990年撤区并乡后,先后两次任民政办公室主任。因积劳成疾,2003年5月8日,在第六次到联系的“消茅户”胡柏春家督促“消茅”工作时,昏倒在潮湿的草地上,后经检查身患肝癌,于2003年9月27日病逝,年仅42岁。
9.jpg
图为:周国知生前帮助胡柏春换成了现在的房子。
3月28日,宣恩县椿木营乡勾腰坝村10组,年过七旬的胡柏春坐在门口,拿着一本已经翻出卷角的书细细研读。
这是周国知的传记,“想国知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翻一翻,看看他的照片。”
当年,胡柏春一家四口住在一间茅草屋里,“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茅草屋不挡风,孩子们冷得发抖,家里又买不起更多的被子,只能把玉米壳堆到身上保暖。”家庭的贫困,让胡柏春的两个儿子迟迟找不到老婆,这也成了胡柏春最大的心病。
2003年,恩施州将“把帮助居住在茅草棚、岩洞中的特困群众盖新房住进新居”,列为当年重点工作。时任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的周国知,当时已是身患重病,却毫不犹豫地奔走在“消茅”工作第一线,成为胡柏春的“联系人”。
“国知不知道多少次来我家,嘘寒问暖,有一次,他出门后不久就晕倒在山边小路上。”说到这里,胡柏春老泪纵横,“在他的帮助下,我申请到了6000元的补贴,买了现在的房子。住进新房的当年,两个儿子先后结了婚。可惜这时候,国知已经看不到了……”
现在胡柏春的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在家搞特色种养殖,七彩山鸡、土蜂蜜、中药材,供不应求。“2012年我买了车,去年家里的纯利润接近12万元。”小儿子丁小平说,“现在我们家在村里属于中上游,早不是贫困户了。”
10.jpg
图为:胡柏春在家门口读周国知传记。
在杨柳坨村和锣鼓圈村之间,有一道深谷,酉水河咆哮而过。河上的一座水泥桥,成为两岸老百姓过河的唯一道路。
“这是国知当年带着大伙修的。”77岁的闫光富家住河边,周国知修桥时就住在他家。闫光富介绍,之前河上是一座独木桥,非常危险,多人在此失足丧生。1989年初,时任后坝乡乡长的周国知决心带领群众修桥。
“他带着大伙用‘弯架子’从山上往山下河边背水泥,由于他身体一直不好,我们让他歇一歇,指挥别人干。可是他总说,干部不冲在前面,老百姓哪里来的干劲?”闫光富指着桥头的一座功德碑,“这上头写得清清楚楚。”接近30年过去了,碑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乡人民政府乡长周国知等人几临现场,切磋修桥大计,尔后村成立工程指挥部,组织实施……”
周国知离开15年了,闫光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搞扶贫,给我修了新房子,我特别高兴!”走进闫光富的房子,两层小楼,窗明几净,“说到底,我们得感谢党啊!”
“在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周国知精神依然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我们一定要坚决打赢这场硬仗。”椿木营乡党委书记尤浩说。
【宜都】铁警忠魂胡钦春——
血染的风采,辉映英雄气概
【英烈故事】胡钦春,宜都市陆城派出所民警,2014年3月29日晚,他出警时遭歹徒暴力拒捕,身中七刀,献出了年仅41岁的生命,被授予公安部二级英模和烈士。入警18年,胡钦春共参办治安案件600余起,刑事案件180余起,先后获宜都市十佳破案能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11.jpg
图为:民警祭奠胡钦春。
3月29日,公安部二级英模、烈士胡钦春牺牲4周年的日子。
纷纷细雨中,宜都市烈士陵园,庄严肃穆。
当天上午9时许,宜都市公安局40余名民警及辅警代表,来到胡钦春烈士墓前,默默伫立,深切缅怀因公牺牲的同事、战友和兄弟。
队列当中,既有五十多岁的“老哥”,也有年轻的民警。脱帽、鞠躬、献花、敬礼……每一个动作,他们都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胡钦春烈士的墓碑上方雕刻着他的头像,如4年前那般风华正茂。
宜都市委市政府为他刻的墓碑上,这样写道:“以肝胆之心见忠诚,以血染风采铸警魂。英雄气概,辉映时代;千秋楷模,万古流芳”。
共同的心声,无尽的思念……
为了这份共同的信念,战友们来了——
“老战友,我们来看你了!”老民警轻轻抚摸着墓碑细语倾诉。他叫朱太林,胡钦春出事当晚,他们一起出警。“你走了,我们把工作做好是对你最大的慰藉。”朱太林说,他始终记得钦春临终前自己不断念叨的那句话:兄弟,你一定要挺住。现在,他时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而今,已接近退休年龄的朱太林依然一头扎在接处警一线,每隔3天值一个班。
“传承胡钦春精神,守护一方平安,这是对英雄最好的祭奠。”31岁的民警张绪学清楚地记得与胡钦春同一间办公室共事的时间——两年零4个月。如今,宜都陆城派出所一楼城西警务室,胡钦春的办公桌椅还保留着他走之前的模样。
刘长航,现任宜都陆城派出所教导员。参加工作之初,他曾与胡钦春被派往重庆云阳,成功抓捕一个逃亡20多年的命案逃犯。此前,宜都警方曾5次赴云阳,都没能抓到犯人。刘长航说,对全所民警而言,胡钦春更像是航标灯,让他们清晰辨别出航道的方向。
4年间,陆城派出所内,发生了很大变化。“民警尤其是青年民警自我加压,工作主动向前赶,严格约束自己,不给集体抹黑。”刘长航说,去年,该所多位民警获省级表彰,各项业务指标排名靠前。
为了这份深切的思念,妻子和父母也来了——
“我们每隔几个月就会来看看钦春。”胡钦春的妻子说,女儿在爸爸牺牲后,变得刚强坚毅起来。在今年送给她的生日卡中,女儿这样写道:“我一直站在您身后,希望有一天,我会对您说:妈妈,站在我身后!”
为了这份英雄的气概,青少年们也慕名而来——
宜都市外国语学校300多名初中生,手捧着自己亲手做的黄色小花,轻轻放在烈士墓碑的花篮旁。
“胡钦春叔叔的事迹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一位学生说,在学校,学习、传承学习烈士精神活动经常开展。
青山为证,夙愿铭记。
在烈士陵园不远处,就是鳞次栉比的小楼,风光秀丽的公园,川流不息的车流。宜都,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将永远铭记烈士的功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志兵、张进、际凯、陈鹏、黄璐、通讯员文勇、华魁、胡波、剑芳、吴剑、王俊、陈娅君、龚磊)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