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怀念“三夏”大忙的日子
发布时间: 2017-05-19 16:10 来源: 编辑: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欣 鸿

曾经,“芒种”节气一到,就算进入“三夏”了。夏种、夏收、夏管,差不多有两个月吧,那是农民一年当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时段。但现如今,却很难见到那种抢日争时的场面了。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每到农历四五月份,昔日那“三夏”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总也抹不去放不下。那时候虽忙、虽难、虽苦、虽落后,但不知那时的忙、难、苦及落后,又怎能体会到今天的闲、易、甜与进步呢?

穿越时空隧道,再对四十多年前的“三夏”体会一番,也许能获得“三夏”以外的某些收获。

一、 夏种

插秧是夏种里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过一场大雨,山脚下的水田灌满了水。辛勤的庄稼人就会赶着牛,拖着犁,在水田里来回走动。人的吆喝伴着牛的喘息,把水田整得水平如镜。

那时候的乡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参加劳动。“秧门”一开,万村空巷,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我也跟在插秧队伍的后面。年岁尚小时,做些传递秧苗的小农活,稍大一点儿,也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有模有样地下田插秧。

插秧开始了,队伍默契十足地一字排开,都低着头,弓着腰,退步、退步、再退步......夹在指尖是把秧,插进水田成了禾。听着一片小鸡啄米似的声音,随那层层涟漪荡漾开去,一株株秧苗就移植成禾了。

我跟在父亲身后,站在新翻的田里,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左手捻秧,右手接过秧苗,拇指、食指、中指并拢,捏住秧的根部,直插入泥。在父亲的示范下,我也学着左手分秧,右手插禾。可秧苗一到自己手里就不听使唤了,自尊心驱使我只顾埋头一路追赶,可最后还是被装进了“口袋”。先看看别人插的秧,整齐划一,再瞧瞧自己的“杰作”,却东倒西歪,有的还漂在水上,简直羞愧得无地自容。

过了些日子,每当晨曦穿过薄雾,我背着书包走在田埂上,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稻叶芒剔透着粒粒小珍珠,像极了缀在美女耳垂上的铂金。白茫茫的水田里披上了绿装,微风过处,夜幕降临,蛙声四起,涤荡着夏的热烈。

二、 夏收

夏收,主要是收割小麦。

生产队长把队里的男女老少集合起来,走向麦地,接着便开始分工:男劳力负责割麦子,女劳力负责捆麦子,放暑假的高年级学生负责往晒场上运麦子,低年级学生负责拾麦穗......

随着队长一声令下,瞬间就拉开了割小麦的序幕。刚开始,男劳力还排着队,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就像士兵整装待发一样,不大一会儿,便见小麦伴着“咔咔咔”的镰刀声放倒一大片,这阵势在不断地往前游动,跟在后面捆麦子的女人,只能看到男人们渐行渐远,也传递给他们啧啧的称赞:“你看XX,平时没看出来,割麦子还是一把好手!”“还有那XXX也不赖呀,他也冲到前面去了!”男人们听到女人们的夸奖声,就像长跑运动员听到了啦啦队的“加油”声,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踪影,手脚麻利的,到了地头会抽袋烟歇歇,可后面的还没撵上,待大家都割到地头了,才告一段落。男人们肩上搭条毛巾擦汗,有的干脆赤裸裸地跳到跟前的池塘里去,畅游一番,享受着劳累后的轻松与愉悦,女人们则摘下头顶上的草帽,“呼呼”地煽着风,或去池塘边洗洗手、洗洗脸,顿觉清爽舒坦了许多。

当然,在这紧张繁忙的当口,还会不时地传出男女之间的打情骂俏,他们的嘻笑声,响彻在广阔的田野里,成了乡村夏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 夏管

夏管就是对播种后的农作物进行管理。

夏季的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晴空万里,闷热难耐,瞬间就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干燥的地面被风卷起一片尘烟,蝉也停止了喧闹的鸣唱。而这个时候,很多农作物才刚刚起苗,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哪经得住这狂风暴雨折腾啊!

好在夏季的雨来的猛,走的也快。等风止雷息,凉云散去,天空中又变得一片清朗。空气浸过雨后,湿润而又清新,道路上还汪着一层浑水。麻雀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蚯蚓也爬了出来,在田地里扭来扭去。树叶还湿漉漉的,往下滴着水。而乡亲们这时哪敢懈怠,玉米被大风吹倒了,得及时扶起来,折断了的还要抓紧补种;田地里积了水,得及时清沟排渍,防止和避免涝害;对于荒草、泛黄的农作物,得及时防病治虫,除草追肥,以便增产丰收。这就是夏管。

说实话,我喜欢金灿灿的麦浪,因为一望无际的麦浪连着天,抚着云,让人欣喜和振奋。麦浪一起,不是顺着风向一边倒,而是翻腾着、舞动着,似乎有席卷一切的气势。但现如今,田野里的小麦少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远远望去,再也不是过去那无边无际的金黄,而是五颜六色。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人开始改种经济作物,二是种地确实收入低。种一亩地,收一茬麦子一茬玉米,即便按高产计算,小麦、玉米各收一千斤,除去成本,能赚千把块钱就不错了。别忘了,这可是整整一年的辛苦。一个农民进城打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有的甚至更多。怎么算,也比种小麦和玉米划得来。所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摒弃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搞机械化,规模化。这里有个问题,农民的地可以不种,但他们绝对不会撒手,因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决定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地,就能生生不息地活下去。如何在这种农耕文化背景下发展集约化农业,是当务之急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崭新的耕种模式肯定会到来,届时的农业也一定会有个大发展。当然,解决好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恐怕是最为关键的了。(作者单位:湖北衡兴锻造有限公司)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