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被误读的春节民俗
发布时间: 2017-01-27 10:29 来源: 编辑: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各种媒体上谈论春节民俗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使读者对一些民俗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甚至会以讹传讹,一代代传下去。

“春节”始于1949年

春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但以前并不叫春节。农历新年在我国有多种称呼,如先秦时代称上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称岁旦、正旦、元日等,魏晋南北朝时又称元辰、元旦等。过年的习俗也是慢慢形成的,比如魏晋时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宋代则形成了过年吃饺子的风俗,明朝则有了大年初一包“钱饭”的习俗。

那么,春节一词从何而来呢?据说最早见于东汉文献,但春节这一称呼并没有用起来。唐宋元明四朝称农历新年为元日,到了清代才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本想改用公历纪元,并将元旦改称春节,最终因习惯使然而没有被民间接受。

到了1949年以后,春节一词才真正被社会大众所接受。1949年12月23日,当时的政务院(今国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确定了农历新年为春节。在此之前的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元的决议,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

压岁钱不是红包

过年时,小孩子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压岁钱。商家迎合人们的心理,也设计出各种红包。其实,压岁钱与红包不是一回事。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过年时送压岁钱的风俗源于宋代。到了清代时方出现“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绳置之卧所”。那时的压岁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而是特制的一种铜钱,上面不铸币值,以利于“压祟”,只有长命百岁、合家平安的吉祥字样,但外形与真钱无异。

压岁钱的本意是“压岁”,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岁”与“祟”相同,乃“鬼鬼祟祟”也。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自清末开始,人们用真钱压岁,不过都是些面值很小的铜板而已,即便是大户人家也不会拿出大锭的银子或银票送给孩子压岁。

现今有些家长把压岁钱当成了红包,只知“钱”,不知“压岁”的含义,使压岁钱失去了民俗意义。更有甚者,个别居心不良者还利用压岁钱这种形式做些行贿、收买、拍马、溜须勾当,让社会风气变坏,甚是可恶。

庙会要有“庙”

春节的风俗被误解的很多,如节日中的庙会也是一例。传统的庙会包括宗教祭祀、商业贸易和文娱表演(花会表演)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庙会的关键词是“庙”,没有庙就不能称庙会。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于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寺庙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现今的一些庙会主办者,以“要想把钱赚,就把庙会办”为理念,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天经地义,并不在乎庙会三大要素,使庙会失去了文化味,只剩下卖东西了。因收取摊位费、管理费,卖货者只能加价出售,而逛庙会者还要买门票,使庙会的文化形态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活动。

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一脉相传,维系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曲解、误读春节民俗,都是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的。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